搜尋此網誌

2014年9月11日星期四

道德經譯文23

(經) 拋棄聰明和智巧, 民眾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 拋棄仁和義, 民眾就能恢復孝慈的天性; 棄絕巧詐和貨利, 盜賊自然就會消失。
(傳) 讓我們試作申論, 世俗所謂最聰明的人, 有不替大盜儲積的嗎? 所謂的至聖, 有不替大盜守備的嗎?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 從前龍逢被斬首, 比干被剖心, 萇弘被車裂, 伍子胥屍體糜爛於江中, 這四個人的賢能都不能使他們免於殺身之禍。因此, 盜跖的門徒問盜跖說: "盜也有道嗎?" 盜跖說: "做什麼能沒有道啊! 猜測屋子裡有什麼東西, 就是聖; 帶頭先進去, 就是勇; 最後才出來, 就是義; 知道能不能下手, 就是智; 分贓平均, 就是仁。這五樣不具備而能成為大盜的, 天下還沒有過。" 這樣看來, 善良的人不懂得聖人之道不能自立, 盜跖不懂得聖人之道不能成事。天下善良的人少而不善良的人多, 因而聖人有利於天下的少而為害天下的多。所以說, 唇亡則齒寒, 魯侯的酒味薄, 趙國的邯鄲便被圍困, 聖人出現, 大盜便興起了。打倒聖人, 釋放盜賊, 天下便開始太平。河川乾涸而溪谷空虛, 丘陵夷平而深淵被填實。聖人死了, 大盜就不會興起, 天下就太平無事了。
        聖人不死亡, 大盜便不會停止。雖然是借重聖人來治理天下, 卻是增加了盜跖的利益。製造斗斛來量, 則連斗斛一起偷走; 製造權衡來稱, 卻連權衡一起偷走; 刻造符璽來取信, 卻連符璽一起偷走; 提倡仁義來矯正, 則連仁義一起偷走。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 那些偷竊衣帶鉤的人被誅殺, 盜竊國家的人卻成了諸侯, 諸侯的門裡就有了仁義, 這不是盜竊仁義和聖智嗎? 因而那些追隨大盜, 擁戴諸侯, 盜竊仁義和斗斛、權衡、符璽的利益的人, 就是給他們高官厚祿也不能勸阻, 用嚴酷的刑罰也不能禁止。這些大大有利於盜跖而無法禁止的事情, 都是聖人的過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