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多說話必然招致禍患, 還不如持守虛靜。
(傳) 莊子在山中行走, 看見一棵大樹, 枝葉長得很茂盛, 伐木的人停在樹旁而不去砍伐。問他是什麼緣故, 他回答: "沒有一點用處。"
莊子說: "這棵樹因為不中用, 所以能享盡自然的壽命吧!"
莊子從山上出來, 到朋友家去。朋友很高興, 叫童僕殺一隻鵝宴請他。童僕說: "一隻鵝會叫, 另一隻不會叫, 請問殺哪一隻?" 主人說: "殺那隻不會叫的。"
第二天, 弟子問莊子說: "昨天山上的樹木, 因為 '不材' 而享盡自然的壽命; 現在主人的鵝, 因為 '不材' 被殺, 請問先生要怎麼自處呢?"
莊子笑著說: "我將處於 '材' 與 '不材' 之間。'材' 和 '不材' 之間, 似乎是妥當的位置, 其實不然, 這樣還是不能免於禍害。如果順應自然而浮遊於人世間就不是這樣了。既沒有讚譽也沒有譭辱, 時現時隱如龍出蛇蟄, 順著時序的變化而變化, 不偏執於任何一點; 時進時退, 以順任自然為原則, 遊心於萬物的本始之處, 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 這樣怎麼會受到禍害呢? 這是神農、黃帝的處世法則呀! 至於萬物的私情, 人倫的習慣, 就不是這樣了。聚合則被分離, 完成則被毀掉, 清廉則被挫傷, 尊貴則受非議, 有為則遭虧損, 賢能則被謀算, 不肖則受欺侮, 怎麼可以偏執於一方呢? 可悲啊! 弟子要記住, 凡事只有順應自然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