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時常不明白為何電視台有這麼多音樂節目。人長大後,便覺得香港的年青人心裡充滿空虛,成年人內心充斥唏噓。閱讀以外,音樂正是填補無力感的其中一道良方。
音樂有極多種類。古典、交響樂公認良品,但喜歡的人不多,小弟亦不懂得欣賞。搖滾樂有忘憂之能,到今天仍主導音樂發展。外國老舊的情歌,也不錯。聽得太多出自香港的傷心情歌,人只會墮進深淵,而歌曲中總會有一兩句讓我們感到戚戚然。聽得太多 heavy metal、rap、粗口歌會增強我們對社會的控訴性。所以,音樂有好的影響,也有壞。
我們這般八十後,中學時期正是香港樂壇的多產期,多產導致旋律千篇一律,加上粵語歌詞的創作比起普通話困難,作詞人多欠缺文學修養,歌詞總是言不通、語不順。當時,香港樂壇出現不少所謂的偶像派,只有最紅最紫的歌手才會有較優秀的班底,而好的作品更是少得可憐。雖然是少得可憐,但總比沒有好。
人長大後,聽到的音樂廣泛了,聽的不局限於廣東話歌。有時會聽不懂美式英語、聽不明日文歌,但單單是旋律已經讓我忘卻。「世界也許假的,聲音是真的」,說起來很 Matrix、很科幻。在今天的香港,音樂是處方藥物的良伴,深信能夠抗鬱抑躁,但選曲當然要小心,盡可能多元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