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有種責任叫讀好歷史

香港,是一個沒有歷史感的城市!

香港人,「被教導」成為沒有歷史感的市民。「被教導」,是一個生硬而我不喜歡用的詞語,但事實卻非用這詞不可。為了證明上述的說法,必須說一點歷史根源。

香港的歷史,對英國人來說,是一種忌諱。——通常犯忌的都由於不光彩。舉例說明︰許地山在一九四一年三月,為《時報周刊》寫了一篇《香港史地探略》,該文第一部分是「香港割讓經過」,刊出的時候,就給香港政府檢查留問,整段抽起。如果嫌一九四一年距今太遠,不妨說說我唸中學的時代,也就是五十年代末期,中國歷史科,例不必讀鴉片戰爭。如果五十年代還嫌太遠,就說說現在吧!中學中國歷史,據說為了方便教與讀,分成甲乙丙組,丙組是近代部分。又據說許多教師認為丙組太繁太多,施教不易,學生也認為十分難記,應付考試吃力,通常「情願」不選考丙組。於是,香港中學生在十分情願狀態下,不唸中國近代史。巧妙的策略就在這裡,不是英國殖民地政府——教育政策不讓你們中國人不唸中國近代史,而是,你們自己「情願」不選修中國近代史——我看過中四學生因不必選讀「中史」而雀躍萬分,也見過中史老師力爭放棄丙組的激動神情。這樣,大家情願,十分好辦。香港人,在非常「合理」情況下,不唸中國近代史,當然也不必知道香港歷史了。


生活在「借來的地方」的人,不必問前因,就漸漸「被教導」成為沒有歷史感,只會拚命向前衝群體,這對於殖民地的統治者來說,實在是非常適意的事。而對於香港人,又好像長久以來,沒有甚麼不妥當。

既然,香港的由來,對英國人來說並不光彩,而香港人不知道歷史,不問根源,就更方便統治,沒有一本香港史,遂成了順理成章的事。香港發展的步伐快,香港人忘記前事也更易。遙遠的故事,我們不必追問了,試試去問問現在的中學生,甚麼是「五月風暴」、甚麼是「中文法定運動」、甚麼是「保釣運動」、甚麼是「反貪污、捉葛柏運動」……這一連串距今不遠的香港歷史,看看十來二十歲的香港人有甚麼反應,我們自當明白︰「香港是一個沒有歷史感的城市」的意義。


自五六月以來,這種「欠缺」忽然給人察覺了,年輕香港人於一夜之間,察覺了中國的存在、香港的存在,他們要追問,追問那些前塵往事,追問自己和那些事情的關係。這是一個大好時機——衝破這「沒有歷史感」的缺口,真是付出很大代價,我們必須珍惜!

以後的日子,怎樣保存歷史,怎樣讓青年一輩了解歷史、汲取歷史的教訓,怎樣評價歷史,都是非常急切而重要的課題。沒有歷史感的人,最大的特徵是三分鐘熱度。如果我們不掌握這難得的時機,循著已經衝開的缺口,不斷累積深化,日子流逝,一切有血有淚的教訓,一切今天驚心動魄的事跡,很快很快,就會變成一個個簡略而模糊的名詞,甚至,連名詞也不留下,對後一輩人來說,就像甚麼都沒發生過。

創造歷史是艱難的,保存公允的歷史是艱難的,了解認識歷史是艱難的,從歷史中汲取教訓而不重蹈覆轍是艱難的,一切舉步艱難,特別對於一個長久以來沒有歷史感的城市來說,我們必須付出更大代價——歷史告訴我們︰我們已別無選擇!

明川
二零一九年八月
刊於HK01藝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