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3月26日星期二

陳列背後

公司不斷鼓勵員工將圖書和非書籍產品 (下稱非書) 一同陳列,
結合一起作為主題陳列,以收協同效應,藉此推高生意額。
表面上很合情理,但經細心思考後,愚有以下己見。
一心進店買書的客人會否買相關非書?
例如顧客買一本關於截拳道的書會否順道買一條李小龍項鍊?
一心入舖買非書的人會否買相關書籍?
例如買奶茶沖劑的遊客會否買一本關於香港奶茶文化的中文書籍?
本人認為成效存疑,我們要進一步了解背後的原因。

賣書的營利很有限,三中商出版書籍質素自知,
街貨 (其他香港出版社) 又日漸式微。
中小教科書生意額大,但是利潤低。
大學教科書生意連年下滑,大學生多依靠背老師筆記應付考試,
網上又充斥全書 PDF,客人主要餘下法律系學生和碩士生。
事實上,非書入貨價格低,缺乏競爭下利潤很高。
部分上層,甚至中聯辦,會認為書局一定要賣書為主。
他們不會將書店變成文具店,只會對員工說書籍要和非書一同陳列。

他們不會將書店變成文具店,只會推展文化創意產業。
然而,所謂文化創意產業是賣紀念品、精品多於書籍。
商務印書館旗下,歷史博物館和戲曲中心的 Passage 文化禮品店便是一例。
Passage 會否再擴展,將在哪兒招標,身為員工不便再多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